绘就美丽村景,留住诗意乡愁,高资街道让乡村成为美好生活向往之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近年来,丹徒区高资街道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标尺,靶向攻坚补短板,长效管护固成果,不断提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时时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蝶变,绘就“美丽村景”,擦亮百姓生活“幸福底色”。
长效管护,巩固整治成果“不反弹”
为了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高资街道着眼于“长久美丽”,厚“底子”、美“面子”、强“里子”,积极探索环境治理新思路、新模式、新措施,持续完善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不反弹”。

一方面,紧盯“谋划-实施-检查-反馈-整改-提高”重点环节,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压紧压实责任。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随机选择一个自然村开展检查巡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通过“红红脸、出出汗”的方式,压实村书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责任。同时,压实村级管护责任,要求各村必须明确垃圾箱房、村级道路、河塘沟渠等区域责任人和巡查人员,按照网格化监管要求开展管护工作。此外,街道成立2个督查组来强化巡查整改,重点围绕“两部”“四沿”“五旁”“六地块”,每月进行全覆盖检查,每个村逐一过堂,对督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整改销号制度,对照问题清单逐一销号。
另一方面,高资街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奖代补”机制,奖惩并重,奖勤罚懒,提高基层工作主动性,着力探索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治理之道,不间断地推动村容村貌向好。
聚焦重点,破解环境痛点“树标杆”
走进巢凰村包巷窑自然村,但见道路平坦顺畅,屋舍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村庄如开启“美颜”模式,一步一景,步步生辉。
包巷窑的颜值提升与“镇江市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项目”密不可分。通过该项目,包巷窑针对环境“痛点”,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对村内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河道沟渠等区域的杂物、杂草、积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面貌焕然一新。正东村的流塘湾和罗家庄自然村、巫岗村的铁炉自然村通过该创建项目,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营造“一部、四沿、五旁”新氛围,进一步提升了村容村貌层次。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厚固村竹柯自然村因地制宜建设了村民公园、村民活动中心各1座;盘活闲置资源,建设了村民议事厅;在村中三角地建设了便民停车场,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近年来,高资街道通过推进特色乡村创建,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的时代标杆。水台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厚固村以全市第一名成绩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东村通过积极创建省级绿美村庄、西斛村通过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居环境长期保持干净、整洁、有序、美观,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全民参与,掀起整治热潮“不松劲”
“这边靠着我家窗户,做排水沟的时候能不能稍微注意一下?”“好的,我记下了。”日前,高资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孔良明来到巢凰村查看环境情况,有村民提出诉求。孔良明一边口头回复村民,一边掏出随身携带的工作本认真记下。巡查结束后,他找到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布置,尽量满足村民要求。
这是高资街道“老孔进村看环境”栏目呈现的一幕,通过“老孔”进村巡查曝光区域内环境乱象,并对上期曝光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形成工作闭环。房前屋后出现杂物、乱搭乱建,门前垃圾桶闲置或未及时清理,户厕改造不到位,环境卫生评比榜未反映实际情况……老孔用他“挑剔”的眼光捕捉巡查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能现场解决的我们就立马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村里,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一段时间后我们再回头看。”自“老孔进村看环境”栏目上线以来,上半年累计曝光各类环境问题348个,已整改316个,整改率达91%。

环境卫生整治没有旁观者!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高资街道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部门联动的模式,形成了干群联动、全民动手的生动局面,汇聚起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推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树立“环境共治、成果共享”理念;推出环境卫生评比、垃圾分类评比,提倡良好生活习惯;推出“红黄榜”“环境卫生网格积分超市”,奖励兑换生活用品,调动村民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成为环境整治的真正“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