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奋战不停歇!湖大科创港项目(一标段)即将开始地上主体结构施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康佳)“五一”假期,当大多数人沉浸在休闲放松中,中建五局三公司承建的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现场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1700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项目地下室结构完工。项目即将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总建筑面积28.27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单栋主楼地下室最大面积1.2万平方米。
项目技术经理刘铭介绍,该项目地下室地质条件复杂,实际施工难度远超预期,涉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超危大梁加腋等多项高难度工艺。面对重重技术挑战,项目团队充分运用智能建造技术,逐一攻克施工难题,持续实现技术突破与工程推进。
地下室高低跨、错层结构多,给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带来很大困难,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为钢柱、梁板进行精准定位,解决了精度控制的难题。面对节点复杂,层高变化大的支模体系,为确保超危工程施工安全,项目应用智能建造高大支模监测,布置激光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高大模板支撑架、杆件的竖向位移、倾斜角度,监测数据超标实时预警,确保安全施工零事故。最终,项目通过智能监测并结合BIM模拟优化施工顺序,施工效率提高20%。
“我们不仅要打造创新高地,更要在建造过程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刘铭介绍,在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中,智能建造板块无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智能化集成、智慧运维、智能建造应用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

走进项目现场,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履带式抹平机器人、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设备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这些 “智能建筑工匠” 凭借先进的 AI 算法,相比传统人工施工,效率提升了 30%,它们高效、稳定的工作表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写照。而智能建造平台则犹如项目的 “智慧大脑”,将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了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物资和成本的可视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地下室的顺利完工,为整个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项目团队将全力推进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工序衔接,全力冲刺首栋主体结构封顶。同时,将持续深化智能建造与绿色施工,以匠心和创新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