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桂州窑:泥火共舞 涅槃重生
近日,在田心村14号桂林民艺陶瓷馆,百余件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藏品静静地展陈在其中,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泥与火共舞的奇妙世界。
在一块香薰炉盖子残片前,桂林民艺陶瓷馆学术顾问、青年收藏家蔡宇轩停了下来,向来者郑重地介绍了起来:“这块香薰炉盖子出自我们本土的桂州窑。唐代佛教盛行,香被视为沟通人与神的媒介,因此香道盛行,桂林也出土了大量的香道用具。”
始烧于南朝,兴于唐代,衰落于北宋,桂州窑通红不熄的窑火见证了桂林地区制陶技艺的辉煌发展历程。
史料记载,南朝晚期,位于雁山区柘木镇窑头上村的桂州窑开始烧造青瓷器物,主要生产饼足杯、平底钵等素面日用器具。到了唐代,佛教文化空前繁荣,桂林也成为了中国南方重要的佛教中心。数据显示,唐代桂林掌管寺院32座,占广西总数的71%,仅桂州城(桂林市)就有11座之多。这时候的桂州窑,承担了烧制佛教、寺庙相关的建筑构件的任务。在桂州窑3号窑出土的1624件器物中,就有大量的寺院殿堂使用的板瓦、筒瓦、勾头瓦、滴水瓦、金翅鸟和武士像等建筑构件。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型饰物残件,胎灰白,施青黄釉,装饰纹饰多为佛教“吉祥八宝”之一莲花。
北宋中期,因窑业技术变革及市场需求变化,横跨四朝、存在了500余年的桂州窑渐渐没落,但它却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家学者们认为,首先,从隋唐到北宋的500多年间,桂林的能工巧匠在桂州窑内烧制了大量的青瓷和佛造像。鼎盛时期,一个窑能够烧制2000—3000只碗。桂州窑烧造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其次,在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为学术界研究唐代中前期桂林的佛教艺术,桂林佛教文化的源头、内涵及其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窑火不熄,匠心永续。2014年,我市文保相关部门对靠近北面的桂州窑遗址进行了重新发掘。与此同时,在象山区瓦窑非遗文旅小镇,桂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吕玉林复原了桂州窑,再现千年前窑口窑火冲天的盛况。他还采集桂林的黏土,沿用古老的桂林地区双料混炼技术,将千年前的“桂州窑”陶器样貌复原了出来。当窑火烧得通红,松柴随机落灰在胎体上,一只古朴粗犷又极具变化之美的典型桂州陶器就诞生了。
去年,热爱陶瓷文化的泰国留学生沈宗宝不远千里来到桂林,成为了吕玉林的“洋弟子”。拉坯、修模、画坯、入窑,沈宗宝带着恭敬之心,认认真真复刻着师父的动作。
“薪材火焰把时间记录在泥坯之上,留下了绚烂的色彩。我想,这就是火与土的共舞,(桂州窑)涅槃重生的喜悦吧。”沈宗宝说。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