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手机端

600多件!苏州老人家中藏着跨越上亿年的“神秘世界”

2025-05-29 07:08:00 围观 :0次

600多件珍贵化石见证了地球生命的漫长演化。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制

在苏州姑苏区觅渡社区里河新村,一栋普通居民楼里,79岁的吴隽老人正襟危坐,专注地观察着一块泛着琥珀光泽的化石。阳光透过纱窗洒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那些历经亿万年沉淀的纹理,在光影中仿佛有了生命。这个被街坊邻居称为“化石爷爷”的老人,家中藏着一个跨越上亿年的神秘世界,600多件珍贵化石见证了地球生命的漫长演化。

三叶虫化石。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

锅炉房里的初遇

命运的第一块化石

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那时,吴隽还是苏州长风机械厂的一名普通车间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的日子里,他从未想过,一次偶然的发现会彻底改变自己。

江汉鱼化石。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

那是一个寻常的工作日,他在锅炉房边的煤堆里,捡到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捡起来细看,石面上竟嵌着羽毛状的纹路,像是植物的茎叶。这个发现引起了吴隽的注意,他心中不禁萌生疑问:这会不会是化石?

对化石一无所知的吴隽,仅凭课本里模糊的印象,带着这块石头跑遍了苏州的古玩市场。然而,他得到的大多是质疑:“这不就是普通的花纹石嘛!”直到一位地质队退休工程师的出现,才揭开了这块石头的神秘面纱。经过仔细鉴定,这竟是一块距今约3亿年的蕨类植物化石。

螃蟹化石。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

“当他用放大镜指着化石详细讲解时,我仿佛触碰到了地球的脉搏,与亿万年的生命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回忆起那个瞬间,吴隽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从此,吴隽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变。老工程师不仅为他鉴定化石,还赠送了许多珍贵的地质书籍。从此,图书馆成了吴隽最常去的地方,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化石知识,正式踏上了这条充满魅力的收藏之路。

家中成化石“博物馆”

每个标本都是时光胶囊

走进吴隽的家,就像走进一座微型自然博物馆。不大的客厅里,柜子整齐排列各种化石。从寒武纪的三叶虫,到只有6厘米长的“贵州龙”幼体化石,从蕨类植物化石到甲壳动物化石、骨骼化石、藻类化石……600多件藏品让人目不暇接。

三叶虫化石。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

“你看这个鹦鹉螺化石,它的气室结构和现在的鹦鹉螺几乎一模一样,但却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感,这就是活化石的魅力。”吴隽一边介绍,一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标本盒,里面躺着他最珍视的藏品之一——一只仅有6厘米长的贵州龙幼体化石。这是他2012年收藏而来,小巧纤细的形态至今看来依旧十分可爱。

身长仅6厘米的贵州龙幼体化石。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

在众多藏品中,一块精美的“三叶虫”化石尤为引人注目。这块化石保存得近乎完美,虫体表面的节肢、眼睛和纹路清晰可见。“三叶虫是寒武纪的代表性生物,它们拥有地球上最早的复眼,比人类发明望远镜还要早许多年。”这些精密的视觉结构,让三叶虫在远古时代感知着周围的一切,也让现代人得以窥见亿万年前生物进化的奇迹。

还有一块带虫珀的琥珀,背后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是在文庙的一个摊位上,辽宁的商家把它当作普通纽扣在卖。”吴隽笑着说,“我仔细一看,里面竟有3只完整的小昆虫!差点就错过了这个宝贝!”

科普路上的守护者

让化石“开口说话”

闲暇时,吴隽会在柜子前,细细端详这些珍贵的藏品,整理研究笔记。“有人问我,收藏化石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轻轻抚摸着一块蕨类化石,“不是价值多少钱,而是当我看着这些石头时,能感受到自己和整个地球的历史连在了一起。”

鹦鹉螺化石。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

除了收藏,吴隽最热衷的事情就是科普。他经常带着精心准备的标本盒,走进社区、学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化石里的故事。在一次社区活动中,一个小男孩指着一块珊瑚化石问:“爷爷,这是不是石头做的假花?”吴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男孩用棉签蘸水擦拭化石表面:“你看,这凹凸不平的纹路都是天然形成的,每一道都是海水冲刷了亿万年的痕迹。”看着男孩恍然大悟的表情,吴隽感到无比欣慰。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化石知识,年近八旬的吴隽还紧跟时代潮流,开始尝试线上科普。他在“美篇”平台撰写科普短文,配上精美的化石照片和接地气的讲解。短短3个月,阅读量就突破了百万。“现在年轻人喜欢透过手机了解世界,我就把每件化石的名字、年代、发现故事都分享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里,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史。”

吴隽动情地说,每一块化石都是地球写给人类的信,而他只是一个认真读信、并努力把信的内容讲给更多人听的人。“在我看来,收藏的终极意义,不是占有,而是在分享中获得永恒。”这位与化石相伴二十余载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让远古的生命印记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文)

编辑:钱芳

相关文章

  • 湖北孝感一河流被曝成“黑水河”散发刺鼻药味,当地已展开调查

    新京报讯(记者徐鸣)8月27日,博主“渔猎齐哥”发布视频称湖北孝感云梦县一条河流成“黑水河”,散发刺鼻气味。当天,孝感市生态环境局云梦县分局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局长及相关科室的人员已赶赴隔蒲谭镇现场处置。云梦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被曝污染的河流为西大渠,县委高度重视,已成立专班展开调查核实。8

    2025-05-29 07:08:00
  • 西安经开区15作品入选全国校园影视作品优秀榜

    近日,2024年全国校园影视作品推选活动结果公布。本次活动共征集作品1.5万余部,覆盖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地区。最终推选出新闻类、专题类、微电影类、教学类、戏剧表演类、综艺类、短视频类、影评类、栏目类等九个类别的优秀作品共554部。不仅展示了校园影视教育的丰硕成果,也体现了教育行业工

    2025-05-29 07:08:00
  • 书画家范曾女儿发文:父亲失联,书画古董被运走

    8月16日,已87岁高龄的中国当代书画家范曾相关传闻登上微博热搜。当晚,范曾女儿范晓蕙在个人微博发布声明,称父亲被其妻子徐萌带离住所后失联,住所被贴封条,库房珍品被搬走,部分老员工被辞退,且徐萌曾威胁员工不得外泄消息。声明全文如下:近日,各网疯传家父范曾被强迫搬离家宅,不知所踪的消息。作为范曾女儿,

    2025-05-29 07:08:00
  • 潞城区“疏堵治乱”破解出行难

    全市文明出行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潞城区高位谋划、精心部署、迅速行动,统筹协调城管、交警等多个部门,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教育组、交通治理组、行业监管组、督导督办组5个工作组,在全区开展文明出行集中整治,用务实举措优化群众出行环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您好,按照规定这里上午9时至

    2025-05-29 07:08:00
  • 为烈士画像 让思念发光 | 桑清亮:冒死掩护战友 被敌人铡头示众

    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先烈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后人缅怀他们时,面对的往往是一个个刻在墓碑上的名字,有的烈士甚至连墓碑都没有,这成为烈士后人长久的遗憾。为烈士画像,让思念发光,每一幅画像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我们传承的红色故事,更有一段令人动容、朴实无华的人间真情。每一位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都是我们

    2025-05-29 07:08:00
  • 波哥开播|七年之“养” 凤池花开

    一个亿元村在人文领域的七年之“养”,在南海大地上绽放出怎样的人文之花?闲话少说,波哥开播!7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凤池第七届和美文化艺术节圆满闭幕。波哥发现,这个“小村”办的“大节”一点都不简单。七年的时间里,这里不仅“养”出一场热闹的文化盛宴,更成为“人文南海”建设的基层范式。凤池社区第七届和美文

    2025-05-29 07:08:00
  • 警方通报“男子推搡记者砸坏摄像机”:谢某某已被刑拘

    7月15日,长沙“岳麓公安”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7月15日上午11时28分,我局110接到报警称,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发生一起警情,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处置。经调查,7月15日上午11时15分许,谢某某(男,42岁,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与前往该公司采访的记者发生争执。期间,谢某某将记者眼

    2025-05-29 07:08:00
  • 大连连续七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本报讯 记者张宇报道 7月14日,“文明大连,有你真好”城市文明“十大品牌”发布仪式举行,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 自2005年起至今,大连已连续七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文明创建已呈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12005栋老旧住宅焕新颜,333天清澈蔚蓝映初心,101万志愿者的红马甲、年均20

    2025-05-29 07:08:00
  • 7月15日,杭州新房3盘预售,7盘登记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宇洁“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5-29 07:08:00
  • 潮新闻·钱江晚报创新推出“小店帮”平台:搭起为民服务的桥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欣 葛晓娟谁是“芋圆大叔”?他叫施宏强,是“九份大叔”糖水铺的店主,也是钱江晚报从2021年第一季百家小店调查时就开始持续关注的店主。这五年,他一直在“变”,从一个守店店主,转型成为一个“三栖”(开小店、赶市集、上门做私厨)店主,三年参加了624场市集。如今,他的门店更像“中央

    2025-05-29 07: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