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600年家国守望】“石头寨”里的历史回响与人文瑰宝

走进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段唱腔、每一处雕饰,都在无声地讲述着600年前“调北征南”的壮阔历史。从商驿的繁华旧迹到地戏的铿锵鼓点,从军事堡垒般的石筑民居到春节花灯的市井欢歌,天龙屯堡以其独特的文化肌理,保存着明代屯军后裔的生活印记。
天龙屯堡的建筑群落堪称一部立体的史书。滇黔古驿道如动脉般贯穿全村,串联起大、中、后三条主街、七座兼作练武场与晒谷坪的操场、香火绵延的三教寺、书声依稀的旧时学堂,以及国家级文保单位天台山伍龙寺的飞檐斗拱。

而民居以“燕窝式”“四合院”为蓝本,石木结构的庭院暗藏智慧:高耸的门楼与碉楼形成制高点,幽暗的深巷确保“进可攻、退可守”,墙垣上密布的三角窗与射箭孔至今仍透出冷峻的防御意志。而垂柱门罩的繁复木雕、石墩门簪的精致纹样,又将江淮士族的雅致审美凝固在粗粝的石材之中。
在天龙,地戏与花灯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屯堡文化刚柔并济的艺术双璧。

当地戏的鼓点铿锵响起,屯堡人戴上色彩斑斓的面具,瞬间将观众带回600年前的军旅岁月。这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古老艺术,完整保留了明代军傩的原始风貌。一方简易的舞台,仅以一桌两椅为景;几面迎风招展的彩旗,便是最富特色的帷幕。而当暮色四合,悠扬的月琴与二胡声又为人们打开另一扇艺术之门——天龙花灯以俏皮的唱词、灵巧的舞步,生动演绎着屯堡人对平凡生活的诗意礼赞。
每逢新春佳节,"白天地戏、夜演花灯"的习俗,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屯堡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晨钟暮鼓间,既有金戈铁马的历史回响,又不乏柴米油盐的生活情趣。这两种艺术形式一武一文,一刚一柔,共同编织出屯堡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图谱。

在天龙,商脉绵延不绝,演绎着从古驿道商铺到现代集市的千年传承。
天龙村的商业基因深植于明初的商贸土壤。当年沈万三沿古驿道布设的商铺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商业的火种从未熄灭:清代三教寺米市的人声鼎沸、民国时期"陈汤三号"的鎏金招牌、上世纪供销社的统购统销场景,直至今日集贸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川流不息的人潮,无不诉说着这个村落"因商而兴"的生存智慧。
这条商业脉络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红线,串联起天龙六百年的商贸记忆。从马帮驼铃到卡车轰鸣,从铜钱交易到移动支付,商业形式虽随时代更迭,但天龙人善贾能商的传统始终未变,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如今的天龙村,仍是石头筑就的时光胶囊。游客穿行于迷宫般的巷道,触摸那些布满岁月刻痕的石墙,聆听地戏中苍凉的唱段时,便能感受到:这座村寨守护的不仅是建筑与习俗,更是一个族群在历史长河中未曾断裂的文化基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屠琪
一审/王远柏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