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手机端

潮声丨“新村民二代”登场,网红乡村有了新命题

2025-06-05 07:12:00 围观 :0次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印梦怡 戴凯霖

十年前,把生活搬进乡村,对许多城市青年而言,是一次理想主义的实践。一栋白墙灰瓦的老屋、一家手冲咖啡馆,足以勾勒出逃离都市喧嚣后的“桃花源”。如果,青年变成了中年,生儿育女之后呢?

于是,现实开始敲门:乡村,准备好接住“新村民二代”了吗?

“村一代”扎根,“村二代”登场

十年前,彼时的杭州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刚刚走入人们视野,一批艺术家、设计师、自由职业者背起背包,搬进了这个群山环绕的小村落。他们租下民居,刷白老墙,挂上咖啡馆、工作室的招牌,用自己的方式再定义“乡村生活”。渐渐地,青山村成了网红村,成了“杭州隐秘的乌托邦”。

很多人以为,他们只是“短住型文青”,来村里拍拍照、搞搞展,几年后就回城了。但现实比想象更有韧性。

青山访客中心。印梦怡 摄

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乡村综合体”龙坞里、村民访客中心等乡村地标相继落成,五湖四海的新村民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生态圈。据了解,目前定居在青山村的新村民已有120余人,年轻人是绝对主力军。

青山村网红咖啡馆之一。印梦怡 摄

如今,这些“第一代新村民”已在青山村扎下根。他们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房子越改越像“家”,生活从临时的“乡居体验”,变成了一套稳定的日常节奏。

然而,就在理想主义看似开花结果的这一刻,新的难题悄然浮现——孩子出生了,“村二代”登场。

“乌托邦”之外,是现实的柴米油盐

“年龄到了,生娃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两年村里确实人丁兴旺,有的小孩子已经两三岁了,那真的是满村跑,好快乐。”3月中旬新晋宝妈的新村民黄颍(化名)指着对面邻居家向记者说道:“我们对面那户人家也跟我们差不多时间生娃了,不过他们是本村人。”

和天然具有地缘优势的本村人相比,新村民养娃要面临的难题就多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住,新村民在乡村无法拥有宅基地,只能租房。而这帮从城里迁来的新村民们往往有更高的生活品质追求,想要住得好,成本并不低。

“我们是2022年搬来青山村定居的,属于走一步看一步,来了再说。当时想得挺好的,还没遇到具体的问题,就单纯想象孩子在村里会有更大的空间玩。”她回忆道。

黄颍家。印梦怡 摄

黄颍一家长租了村民的闲置空屋,一口气签了15年的租赁合同。三层楼的独栋,加上辅房、大院子,加起来面积约500平方米,几乎等于白纸上盖楼。“装修的复杂程度,是在城里楼房装修难以想象的,至少我不用自己挖化粪池啊。”说起房子,她和爱人小傅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结果,这个浩大的装修工程,陆陆续续改了四轮,有一轮几乎是推倒重来——今年初,原本以为完工了,然后黄颍要生了。原来的设计完全没考虑儿童安全,于是又砸了墙、铺了地暖、做了防磕防撞装置,前前后后光装修已经花了大几十万元。“一想到至少要住15年,还是希望尽可能装修到满意。”小两口说道。

小楚家的菜园和厨房。印梦怡 摄

除了居住,医疗配套也是生活所必须。不过,青山村虽然是乡村,仍然是杭州市余杭区所辖范围,对青山村的村民而言,医疗问题其实就是通勤问题。“从青山村出发,可以去黄湖镇或瓶窑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浙一余杭院区,开车都在半小时左右。不过,我们生娃还是去了市中心的省妇保,车程要一个多小时,这个距离还是能接受的。这和我们搬来乡村前,住在良渚的情况也差不多。” 黄颍表示。

产检初期,黄颍都在黄湖镇卫生院完成,“20周之前,基础检查都能做,甚至比我们预想得更贴心。”她记得最清楚的细节是,做B超时涂在肚皮上的耦合剂是加热过的,“这种服务以前只在私立医院见过。而且镇里的卫生院平时没啥人,医生非常有耐心,会把显示器转过来让我慢慢看。”

更让她安心的是,卫生院建了一个“孕产妈妈群”,不仅有镇里所有新手妈妈,还有全科医生、助产士、心理咨询师,群里全天在线答疑,“跟城市里的专家号体验完全不同,反而更像家庭医生。”

从产检到育儿,黄颍感受到一种与城市不同的“医疗温度”:“省妇保肯定专业,但镇卫生院离生活更近。”这些细节,也让新村民尤其黄颍一家有了更多安全感。

教育,最难“迁移”的一块短板

黄颍的“村二代”女儿仅三个月大,教育显然不是眼前需要考虑的事。“教育问题至少3年内还不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既然选择来乡村生活,我们就不是‘鸡娃’的家长,还是更希望她有个快乐的童年吧。”

然而,对另一些新村民家庭来说,“孩子上学去哪儿”,已经成了“留下或离开”的关键。

据记者了解,青山村的新村民中,有孩子的家庭约有10个。除了刚刚成为爸妈的小楚一家,大多数已经面临子女的教育问题。

同样带娃来青山村定居的新村民家。印梦怡 摄

“如果能接受乡村教育就留下,否则就要提前规划。”新手妈妈小杜曾经也是青山村的新村民,2020年来乡村生活、工作,在青山村经营过一家咖啡馆、一家中式小酒馆。但随着2023年12月结婚、备孕,乡村生活就此画上句号。

目前,小杜和老公住在主城区,青山村的店铺均已转手。“到了必须说再见的时候了,之前在乡村搞事业的日子,的确非常充实快乐。但结婚后,家庭和孩子就在第一位了。我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不希望孩子再走一遍从农村考到城里的路。”

小杜的态度其实很典型。在大多数城市家庭眼中,教育从来不是一项“理想”,而是一项“保障”。这也是很多人试图“逆城市化”时,迟迟无法彻底离开的真正阻力。

比起小杜,小王一家就显得“佛系”许多。2019年,一次偶然的出差机缘,长年在北京工作的小王来到了青山村。3年之后,青山村的一次乡村人才招聘,让他们一家来到这里定居,那时女儿才刚出生没多久。

“不止我在青山村上班,我老婆也在村里找了一份工作,所以我妈妈也来村里生活了,要帮我们带娃。来了之后如鱼得水吧,我本来就是农村长大的,在这里生活没有任何不适应,而且浙江的乡村,环境太美了。最重要的是,相比北京,生活成本大大降低,生活品质还提高了。”小王笑着说,“不过,我老婆还是不定期要去城市逛街,感受城里生活,我就还好。”

如今他们的孩子快3岁了,每天都在黄湖镇的婴幼儿驿站上课,这是黄湖镇为3岁以下婴幼儿免费提供的托班。再过不久,就将进入镇上的幼儿园。“我们也会考察小学、初中,但不急。”不过,他坦言,“教育和居住是强绑定的,肯定会选择对孩子成长最好的。之前其实也看过良渚的房子,还在观望。”

对乡村来说,教育的现实问题不在“有没有学校”,而在“是否足够好”。

青山村没有自己的学校,新村民的孩子需要前往黄湖镇上学,而镇里的学校在生源结构、教学风格、资源投入等,跟新村民家庭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记者了解到,青山村新村民家长中,孩子年龄稍长的,已经有两家选择在主城区买了房,让孩子“进城上学”。

青山村一角。印梦怡 摄

留人,也要留娃:乡村运营的新战场

新村民进村,孩子出生,看似是自然延续,实则意味着乡村运营逻辑的升级:不仅要留人,更要留住他们的下一代。这是衡量乡村可持续性的真正考验。

“乡村的运营,离不开年轻人的活力与脑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燕峰说。

留住年轻人是乡村活力的源泉。对此,地方政府和村里并非无感。事实上,在服务“新村民”的机制上,当地已经作出了不少新探索。

青山村风光。印梦怡 摄

2023年7月,余杭区与黄湖镇联合出台《未来乡村人才评定管理办法》,构建了“三维度九指标”人才贡献评价体系。对通过评审的创新项目提供“三补一返”政策包,包括房租补贴最高50万元/年、活动补助30万元/次、社保返还个人缴纳部分等,配套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12项服务保障。据记者了解,截至发稿,青山村已吸引52个创业团队落户。

徐燕峰表示:“我们需要从实现乡村振兴根本性目标、解决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基本问题和带动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实践能力三大维度,闭环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乡村CEO人才。”

医疗方面,余杭区也在学习丽水经验,推进“智慧流动医院”,并上线“健康余杭”服务平台,整合医疗、公共服务功能,实现村民“掌上点单”。

趣味课堂 黄湖镇供图

而在教育上,余杭通过扩充公办托位、提供免费多元的早教服务等方式,探索优质的“托幼一体化”模式。黄湖镇党委委员俞洲洋介绍,镇里今年还推出了“特殊课程”,依托青山村的艺术家、手工艺人、自然教育师等组成的“智囊团”,每周末为黄湖镇的中小学生开班。今年春季试行的乡土课程就集结了12位“跨界导师”,将竹编技艺传习坊、溪流生态观测点、草木染工坊等融合成了一个个趣味课堂。接下来的秋季课程,青山村的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等机构还将探索“青山间·万物课”为核心的沉浸式教育场景。

趣味课堂 黄湖镇供图

回头看,青山村第一阶段探索和实践已经成效初显:空间被重新激活,人才得以聚集,文创项目开花结果,乡村不再是“离开”的代名词,而是“回归”的新选择。

但“村二代”的到来,显然又抛出了更深层的问题——乡村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选择?

年轻人离开城市,不只是为了风景。他们也要抚养孩子,面对生老病死。如果一个村庄只能容纳“轻生活”,却无法承接“重人生”,那它终究只是一个短暂停靠的驿站。

在青山村,从最初引人驻足的山水与环境,到如今讨论孩子能否在此长大,它完成了从“短暂停留”到“代际接力”的跃迁。但越接近“真正的生活”,越考验一地能否承担起更进一步的期待——教育、医疗、就业、社交,哪一样都不是“流量”可以掩盖的。

乡村理想,不能止步于“第一代新村民”。一代人来了,乡村有了故事;两代人留下,乡村才有了更好的未来,更多的可能。未来的青山村,以及更多“青山村”们,答案都在继续书写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欢乐过暑假,安全健康不放假

    暑假期间,孩子们宅家吃喝、外出玩乐时,如何做好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关于暑假期间安全与健康的几点注意事项,家长和孩子请关注。我们常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到了暑假、寒假的时候,很多孩子可能都不止胖三斤,而过度肥胖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一定危害。防止孩子暑期长胖,想就这几点提醒家长。一是要保证孩子规律作息

    2025-06-05 07:12:00
  • 庄河荷花山露营季盛大启幕

    7月19日,“2025大连·庄河露营季”在庄河市荷花山镇启动。活动以露营为载体,整合当地生态资源与文化特色,旨在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启动仪式在乐队的暖场音乐中拉开序幕,现场播放的宣传片生动展现了荷花山镇的自然风貌与文旅魅力。在嘉宾共同完成启动仪式后,璀璨焰火点亮

    2025-06-05 07:12:00
  • 高清湖南丨岳阳云溪乡村游记:当钢筋铁骨遇上柔软稻浪

    钢铁与稻浪共舞:云溪乡村的诗意交响。(图源:红网论坛@游子吟1)夏日午后的云溪乡村美得让人屏息。湛蓝的天幕上,几朵闲云悠然地漂浮着,将身影投映在波光粼粼的池塘里。一座现代化高架桥如银链般横跨田野,坚实的钢铁桥墩在清澈水面上绘出完美的倒影,与四周的田园景致竟奇妙地融为一体。金色的阳光洒在连片的稻田上,

    2025-06-05 07:12:00
  • 陕西19岁高考生失联超一周

    7月12日,陕西汉中的杨女士向记者反映,她的儿子彭宇轩是一名高考复读生,今年19岁。6月底,孩子称到西安打暑假工,但后来她才得知人到了缅甸,如今失联超一周。杨女士透露,10日凌晨2时许,她还意外拨通过儿子的手机,接电话的是一个缅甸人,对方称手机卡是别人给的,但未说明他儿子去向,此后再拨打就无法接通。

    2025-06-05 07:12:00
  • 严防溺水!10条安全提醒转给师生家长

    暑假来临天气炎热游泳戏水成为青少年消暑的热门选择但风险隐患也暗藏其中家长们要绷紧防溺水这根弦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严防溺水事故发生这些防溺水知识和孩子一起来看来源|文案整理自中国消防微信公众号、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2025-06-05 07:12:00
  • “三同”日记 | 村民的“阳光保险单”

    二季度刚过,黑龙江省嫩江市前进镇联合村的村民田海再次领到300元工资。这是他作为管护员,在村子里精准帮扶核心产业项目光伏发电站的劳务所得。每季度定期发放的这笔劳务费,外加每年2000元的分红,是光伏发电站带给他的固定收入。△联合村驻村第一书记郑志伟向人民政协报“三同活动”队员介绍村光伏发电站的使用情

    2025-06-05 07:12:00
  • 武汉再添一座奥特莱斯,开业时间定了!

    7月6日鸟瞰夕阳下的杉杉奥特莱斯项目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品牌招商工作进展顺利今年9月武汉将迎来第8座奥特莱斯综合体武汉杉杉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选址武汉经开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总投资约3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为175亩,建设规模约13万平方米,分为室内场、室外场、停车楼三部分,将引进超250个国内外

    2025-06-05 07:12:00
  • 阿坝黑水晴朗乡:当归种植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阿坝州黑水县晴朗乡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当归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统筹推进当归种植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路,让小小当归成为富民增收的“金疙瘩”。近日,在晴朗乡八字村当归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025-06-05 07:12:00
  • 采摘园里藏密码!金川区陈家沟村家庭农场解锁“振兴”新图景

    夏日炎炎,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的乡野间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漫步于各处的家庭农场,目之所及皆是生机盎然的景象——累累硕果压弯枝头,鸡鸣犬吠更添生机……走进陈家沟村的耀文家庭农场,满园果蔬清香扑面而来,杏子、李子、梨等挂满枝头,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果实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诱人,悠然自得的土鸡在园里自由觅食

    2025-06-05 07:12:00
  • 第一视点丨再访后陈:不断生长的善治样本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民主的创新探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源头活水。在浙江,有这样一项持续了20年的工作,从基层探索到顶层吸纳,从全域推广再到迭代升级,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2004年6月18日,在当时矛盾多、问题多的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诞生了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

    2025-06-05 0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