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景”到“场景”,文旅的玩法变了?
旅游,就是“到此一游”?
这样的认知,也许已经“out”了。因为当下的文旅业界正流行这样的说法:“得场景者得天下。”
不再满足于“好山好水好风光”,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来一场沉浸式的深度体验,旅游热点的风由“风景”吹向了“场景”,文化和旅游正在深度融合中走进一个“场景化时代”。
今天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为“锦绣山河,美好旅程”,各地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学”七大场景,集中组织惠民活动。
这不仅是一场旅游行业的盛会,也是窥见“场景化革命”趋势的绝佳窗口。
一、文旅场景是个什么“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深刻的印象往往来源于身临其境的场景体验。那么,什么是文旅场景?
可体验的“沉浸剧本”。在青岛崂山,年轻背包客住进渔民家中,天未亮便跟随渔船驶入薄雾笼罩的海域,亲手撒下渔网;在山东临沂,依托当地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经典战役,被复刻成旅游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持续火爆;西安以盛唐长安为叙事底本,打造“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游客在雕梁画栋的街巷中参与投壶、捶丸游戏,在“胡姬酒肆”品尝唐式糕点,甚至能与“李白”“太平公主”等NPC互动对诗……

西安以盛唐长安为叙事底本,打造“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图源: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公众号
这些场景化实践,将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空间、文化基因、生活方式有机交融,构建起兼具主题性、体验性与社群属性的沉浸场域。每一处山水、每一段历史、每一种文化,都不再是等待被解读的“文本”,而是等待被体验的“剧本”。
可重构的“多维空间”。很多文旅场景突破传统景区的物理边界,将城市街区、商业综合体、工业遗址等转化为文旅空间,让每条街道都成为旅游目的地。

在青岛,曾经的国棉五厂老厂区已变身时尚文旅基地纺织谷
在青岛,百年啤酒厂“长出”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的博物馆,国棉五厂的老厂区变身时尚文旅基地纺织谷;在上海,愚园路的历史里弄不再是封闭的居住社区,而是“可漫步的博物馆”,石库门里藏着设计师品牌店、特色咖啡馆,转角就能邂逅一场小型艺术沙龙;在杭州临安朱伊坞山谷,延绵三公里的山谷被竹林与稻田覆盖,这里既是可持续农业的试验田,也是城市人逃离喧嚣的“精神氧舱”。
这些场景打破了景点与生活的次元壁,构建起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
可穿越的“平行世界”。在青岛,中山路上全国首个融合4D特效与AI算法的数字电车,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沿着黄河遇见海”的奇妙旅程;故宫推出的《紫禁城祥瑞》AR应用,让游客在实景游览时通过手机镜头“召唤”瑞兽,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叙事……

青岛打造的“沿着黄河遇见海”4D沉浸式数字电车项目
科技手段是文旅场景的“催化剂”,让每一处风景对话未来,让每一段历史触手可及。
二、为什么说“得场景者得天下”?
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力、“脑洞大开”,推陈出新的文旅场景让旅游趣味横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场景创新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资源相似性下的场景超车。在文旅行业“资源禀赋相近,发展天差地别”的现实困境中,场景创新正在重塑竞争规则。

乌镇戏剧节期间,随处可见古镇嘉年华表演 图源:中国文化报
以江南水乡为例,乌镇与其他古镇的资源禀赋高度相似,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通过场景赋能,乌镇实现了资源的叙事革新:当小桥流水化作戏剧节的天然舞台,民宿客房变为艺术家的创作空间,石板巷道转型为文创市集的展示长廊,乌镇便突破了传统观光游的桎梏,“场景这边独好”。
当一个目的地能够通过场景构建,让游客在“看什么”“玩什么”之外,更能“感受到什么”“记住什么”“带走什么”,它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社交媒体时代的场景传播力。在注意力稀缺的互联网生态中,场景创新正在成为流量裂变的催化剂。

“五一”假期,胶州市板桥新城推出“旅拍胶州”新场景
一个兼具视觉冲击力、情感共鸣点与文化独特性的场景,天然具备“社交货币”属性:贵州“村超”赛场以“烟火气足球氛围+民族文化活态展演”的场景组合,将乡村球场锻造成现象级传播IP,今年“五一”假期榕江县共接待游客40.9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亿元;洛阳洛邑古城凭借“汉服文化+古城肌理”的场景融合,在抖音斩获超千万次播放量,单日最高入园量突破10万人次。
这些例子印证了“可传播的场景=自带流量的资产”这一新文旅法则。
消费逻辑升级下的场景价值。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场景的构建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的深度与广度,它不仅是空间的载体,更是情感价值与社交货币的生产车间。

有人为看一场信号山的日落飞来青岛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李同学爱拍照”
数据显示,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沉浸式场景打造,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65%,相较其他传统街区形成了显著的体验经济优势。
在社交媒体构筑的“种草时代”,场景溢价效应更为凸显。有人为了咖啡馆的一扇窗、琴屿路的一棵树、信号山公园的一场日落,专程飞来青岛。越来越多游客正用脚投票,为差异化场景体验支付溢价。
三、如何创造打动人心的场景?
有人说,未来的文旅竞争,将是场景力的角逐一一谁能读懂时代的需求,谁能创造打动人心的场景,谁就能在这场浪潮中棋高一招。
推出限定场景,制造“错过即遗憾”的体验稀缺性。
文旅场景的价值不在于规模有多宏大,而在于能否精准击中用户对“独特体验”的渴望。
通过限定时间、空间与参与形式,文旅项目构建起的“即时性消费”,让游客甘愿为不可多得的体验买单。
比如,青岛推出“一月一主题”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构建限定场景。4月,以“起跑山海间,遇‘舰’海军城”为主题,围绕马拉松、海军节、华表奖等重点节会推出系列活动,5天的赛事旅游黄金期内,拉动周边景区接待人数环比增长79%,酒店入住率环比增长28%。5月,以“追梦五四,‘足’见青春”为主题,推出145项文旅活动,变“游客流量”为“消费增量”。

游客在北宅摘樱桃 张彬 摄
深挖在地资源,打造触动人心的“情感容器”。
真正的场景力,是让每个空间都能成为故事的发生地,让每次体验都能成为情感的催化剂,让文旅消费从“到此一游”升华为“心之所向”。
以青岛为例,通过整合春季山、海、花、食、演、节、赛等文旅特色资源,以节会活动为纽带,以消费场景为载体,打造七大文旅消费主题项目。
从山花烂漫的踏青之旅,到深邃神秘的海洋探索;从舌尖上的特色美食盛宴,到博物馆里的历史文化对话;从沉浸式的舞台演出,到激情澎湃的体育赛事……游客在多元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中,与城市同频共振,将这座城市的浪漫与热情,镌刻进记忆。

今年“五一”假期,西海岸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突破1500万元
串联百业,突破传统分散式开发模式。
若想实现文旅消费场景的高效联动,需推动“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的双向融合发展,推动消费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拓展,进而释放文旅产业的乘数效应,构建“一业兴、百业旺”的全域消费生态。
比如青岛推动“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影视+旅游”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在华表奖颁奖活动于青岛举办期间,同步推出“跟着电影去旅游”系列活动。其中,作为《温暖的味道》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西海岸杨家山里片区,在“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突破1500万元,两项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
文旅场景的革命,本质上是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当我们重新审视一场真正理想的旅行,或许会发现,那是无数个精心设计的场景打造的远方,是一首关于记忆与情感的诗篇。
作者:张芝萌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