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采摘回来吃了三大碗它,小夫妻险送命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看着雨过天晴,浙江金华磐安尖山一片“菇”意盎然,在金华打工的一对小夫妻忍不住挎着篮子进山采摘蘑菇了。谁料,采回的蘑菇竟然有毒,一锅蘑菇汤下肚后,两人双双中毒。
三斤蘑菇下肚,一家三口都中招了
25岁的小谢(化名)和26岁的小吴(化名)是一对来自云南、在金华打工的小夫妻。仗着有家乡采蘑菇的经验,夫妻俩忍不住挎上篮子进山采蘑菇。从尖山上采回整整3斤灰色的、白色的“鲜美野菌”,他们准备回家做一锅美味的香菇鸡汤,大快朵颐。
老婆备菜老公烧,回家清洗时,妻子小吴心里稍稍“咯噔”了一下:多年不采菌子,有点认不清——怎么长得有点像老家那种会让人拉肚子的“闹人菇”?但转念又想:“当时吃了只是拉肚子,不是休息下就好了嘛?先过嘴瘾再说!”
小谢下锅烹调,香喷喷的菌菇汤出锅后,他觉得“家乡味”太难得,忍不住自己先干了三大碗!妻子和儿子也各吃了一碗解解馋。
几个小时过去,这份“鲜美”变噩梦,一家三口上吐下泻,顶不住一晚上的煎熬,当晚夫妻俩被送到当地医院、第二天又转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急诊科,儿子则被送到浙大儿院抢救。
接诊的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陆远强通过夫妻俩提供的采摘蘑菇的照片,怀疑是毒鹅膏菌中毒,随即立刻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徐小民进行鉴毒、化验。最终确诊的确为鹅膏毒肽中毒。

采摘图片 医院供图
因为是剧毒蘑菇,威力不可小觑。陆远强随即联系输血科紧急启动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案,经过第一时间血浆置换为夫妻俩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并积极保肝治疗等全力救治后,夫妻俩的病情才终于踩住了“急刹车”,开始有所好转。
妻子躺在ICU的病床上懊悔不已:“再也不敢乱采了!吃得香,躺得快!多亏了医生的专业救治,这才捡了条命回来!”
吃菇“老手”也翻车?侥幸心理不可取
“之前吃都没事,这次突然就中招了!”妻子小吴很是疑惑。
急诊科主治医师尚安东提醒:“上回吃野菌子上吐下泻侥幸没出事,这次怎么能保证吃的是同一类野蘑菇,并且还能脱险?”
很多中毒者并非“小白”,甚至像这对云南夫妻一样都是有过采食经验的老手。那为什么还会中招?
野外的蘑菇往往生长混杂,一个篮子中混入几种长相类似的毒菇简直不要太容易,中毒风险直线上升,之前没中毒不代表这次运气也这么好,不要铤而走险。
以误食毒鹅膏菌(含鹅膏毒肽)为例,刚开始可能只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1-2天后可能才会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症状,严重者甚至24小时内就会肝衰竭,肝衰竭可能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危及生命。
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中毒患者会出现“假愈期”。经过救治后,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会明显改善,误以为脱离了危险,放松警惕甚至终止治疗。此时毒素还在体内“疯狂”攻击肝肾细胞,一旦全身发黄、皮肤巩膜黄染、乏力明显等症状再次出现,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陆远强说:“剧毒蘑菇的外表具有迷惑性,与人们刻板印象中红艳艳、形态夸张的毒菌不同,有些灰色白色的剧毒菇靠肉眼难以辨别。毒性也绝非靠经验可以完全准确判断,煎炒煮炖依然毒性不减。只要摄入,后果就极其危险。
无论症状轻重,都必须第一时间前往就近医院急诊。”
每年雨季,都是因蘑菇中毒被送进医院的病例高峰。浙江山脉、森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菌类生长,剧毒鹅膏“家族”更是普遍分布。野生蘑菇的美味虽诱人,但为一时贪鲜而冒险实在不值得!
急诊科陆远强提醒:不采摘!不购买!不尝试野生蘑菇,购买正规市场安全培植的菌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