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客商赤脚进奥陶纪晶花池拍照,只是缺乏常识吗?
据报道,4月27日,贵州道真县一招商考察团队女子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引发生态保护争议。晶花池位于大磏镇一处因水利工程意外发现的奥陶纪白云岩洞穴内。洞穴位于4.8亿年的奥陶纪地层,水质纯净,被专家称为“洞穴沉积物基因库”。媒体记者从道真县自然资源局和文旅局获悉,目前该洞穴已彻底封闭加以保护。洞穴的封闭式管理确实有必要,但毕竟是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结果,因为这意味着其他游客在为始作俑者的无知无畏买单。

该女子晒出的在奥陶纪晶花池内的照片/图源网络
女子赤脚进入“禁区”,后果很严重。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委会秘书长张远海称,人体油脂与指甲油将打破沉积物万年化学平衡,一旦化学平衡打破的话,它就不会再生长进化了,专业人士的基本原则是进入洞穴不踩水。虽然这番道理听上去有点玄奥,似乎离“红尘”很远,但敬畏专业知识、尊重大自然规律,是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
近年来,类似事件发生多起。例如,2018年8月,4名游客偷入张掖丹霞地貌景区踩踏;2019年8月,湖北宜昌太清洞景区内,一名男游客将几块钟乳石掰下欲带回家,经民警教育后,游客向景区道歉赔偿。我国部分景区的地质地貌是亿万年前留下来的自然地理遗产,任何人为“留痕”和“搬运”,都会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那种自私任性的破坏性行为,除了说明一些游客的人文素养少得可怜,还说明在一些地方,围绕地质地貌资源保护课题还有诸多需要补课的地方。显然,合理的开放是有必要性的,但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开放的关系值得思考,容不得随心所欲、容不得“跟着感觉走”。
显然,个别地方对“地质宝库”的价值缺乏认知是一个事实。在当地有关部门缺乏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系统性保护地质生态、维护游览秩序方面也就力有不逮,这是很多地方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以奥陶纪晶花池事件为例,当事人陈女士表示,已经是第4次进去了,“我们所有人是脱了鞋进去的,进入到洞穴里面,它都有一定的破坏程度所在”。就连当事人自己都知道这是在“搞破坏”,何以还能放任这种行为?管理部门何以欠缺专业素养,表现得如此业余?
道真县文旅局工作人员直言:陈女士是道真县的招商对象,以前就有联系,她进洞确实是因为是招商需要,就同意她进去了。也就是说,在当地,地质地貌的安全保护要让位给招商工作。事件背后的真问题是:对于招商工作的“倾斜”意识,导致相关部门不顾地质地貌保护,任由相关人士进入。谁都知道,即便是招商,也没必要同意客户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说到底,这种地方政府的“包容度”,更是一种对招商对象的讨好、迎合。
在相关人员的潜台词里,招商才是决定地方发展的“命脉”所系,为了让客商玩得尽兴、哪怕做出“牺牲”也在所不惜。这种意识,和一些地方不顾实际、片面追求招商数据、以招商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机制相对应。在事件被曝光之后,道真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恳请有关人士向我们道真县提供更多保护建议”。地质地貌的保护课可以通过专家来补,然而树立正确政绩观、绿色发展观的课,又该由谁来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水青山中的那些不可再生、天地所赐予的“宝库”保护好、继承好是当代人的责任,谁都无权把本该限制进入的地方敞开来“任君玩耍”,谁都无权以破坏大自然的代价争取眼前利益。就此而言,此事件极具警示意义。地方政府要吸取教训,进一步排查地质地貌保护中的隐患,纠正地方发展过程中的急功近利思维和招商过程中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的意识,这才是关键所在。
文|伍里川(知名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