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办好“四类”事让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黔西市紧扣“自身事、家里事、寨邻事、政务事”四类事,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家里妻儿老小、田地荒芜无人帮、就业渠道不畅、寨邻人情负担过重、返乡办事不便等后顾之忧,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就业,增加务工收入。
“通过数字乡村智云守护平台,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到家里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情况。有突发事件,村里可以通过数字乡村智云守护平台看到,我们会立即采取安全措施,保证他们的安全。”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玉向笔者介绍道。

绿化乡湾箐村数字乡村智云守护平台
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利用“数字乡村”技术,为45户外出务工群众家中安装了监控摄像设备,外出务工人员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家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动态。对此,村民赵辅才感慨道:“村里帮忙安装监控,是为了帮助我们年纪大的人,有了这些监控,我们出门,在家的情况,孩子们在手机上都能随时看到。这样,他们知道我们安全,心里踏实,就能安心地在外面好好工作”。
由于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湾箐村有40余亩土地常年撂荒。在摸清村情后,湾箐村打通了1.2公里的农业生产便道,并成立“家事劳作”互助队伍,让外出务工人员不再担心“田土长荒草”。
“我儿子和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家里这么多土地基本上都荒着,我年纪大了也没精力种地。后来这条路修通了,我就把荒地重新开垦起来。现在方便多了,找个车子运两趟,就能把收获的庄稼拖回家,收入也还不错”村民高祥华对笔者说道。
此外,湾箐村还成立“红白理事会”采购桌子、凳子以及锅碗瓢盆等物资,免费提供给群众使用,大大减轻群众开支,让外出务工人员不用再为家中人情花费过多操心。
“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给我们老百姓节约不少钱”村民张文秀不假思索地说道。
李金玉进一步介绍:“我们通过红白理事会、邻帮互助会、数字乡村等举措,盘活了富余劳动力。这样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也能帮助他们照顾好家里,让他们更安心在外务工。”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工作不好找”,黔西市精准找岗拓渠道,与沿海城市26家人力资源机构,1200余家企业建立联盟合作,收集推送省外优质岗位34403个;同时,搭建各种就业平台,开展留守妇女技能培训,促进9639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这里上班离家近,可以随时回家看小孩、老人。工资一个月有五六千元。”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员工彭仙告诉笔者。
“我们紧扣外出务工人员‘四类事’,聚焦‘家里事’,强化‘留守对象’关心关爱,盘活闲置田地,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家里妻儿老小、田地荒芜无人帮的问题;聚焦‘自身事’,抓实‘稳岗就业’,提高返乡创业和就业保障,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聚焦‘寨邻事’,强化‘移风易俗’转变,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寨邻人情负担过重问题;聚焦‘政务事’,大力推行专人代办、‘跨省通办’‘一网通办’等服务,着力解决务工人员返乡办事不便的问题,真正让外出务工人员不用再时刻担心家里,安心务工,持续稳定增加务工收入。”黔西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李民赋表示。
通讯员 祁德超
编辑 彭欣
二审 黄喜文
三审 宋黔云